close

去年下學期的一篇報告,不算寫的很好,拿了 73.5% 。
但也貼上來和大家分享分享~請賜教~
還有,我開始考試了……由 8 號考到 20 號 T▼T
大家祝福我吧……不用掛念我的……再見了~~~(揮淚奔走)



賈誼〈過秦論〉上篇淺析


導言

賈誼(公元前二○○-前一六八年),是西漢初年出色的政治家、思想家,同時是著名的文學家。他的文章種類主要有政論、疏和賦,當中以政論文保存數目最多。他擁有敏銳的眼光與政治識見,針對時勢議論政事,提出尊君統一、重農返本、仁政愛民等觀點。他的政論文不但議論深刻,言辭上也具有強烈的氣勢,結構縝密,有很高的藝術價值。其中《過秦論》三篇、《治安策》、《道德說》等,均是為後世讚譽的名篇。而《過秦論》三篇中,後人又以上篇最富文采,為三篇中之佳品 (1)。本報告選取〈過秦論〉上篇,對其內容與藝術特點略作賞析。

寫作背景與題解

賈誼出生於西漢時期,期時文帝初立,經歷過春秋戰國、秦朝與楚漢相爭的混亂局面,才剛剛獲得安定。當時社會經濟開始發展,唯其中央政權尚未穩固,同姓諸侯仍有割據之勢,北方又受到匈奴的威脅,對西漢王朝造成腹背受敵的危機。加上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,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。而漢文帝周圍一些權貴卻對此視而不見,認為國家「已安已治」。這使得懷有改革時政抱負的賈誼深為不安。要鞏固政權,必先要安定社會、籠絡民心。本篇的題目「過秦」,即「論秦之過」(2),意思即批評秦朝的過失。文中詳細地例舉史實,討論滅掉六國、空前強大的秦,在統一天下後卻速亡的原因,是「仁義不施,而攻守之勢異也」。可見,本文寫作目的是希望漢帝以秦亡之史實為借鑑,吸收它速亡的教訓:要施行仁政安定社稷,因應時勢制定合適的政策,才能鞏固漢室,免蹈秦亡之覆轍。


內容分析

金聖嘆在《天下才子必讀書》卷六中評本文云:「通篇文字,只看得中間『然而』二字一轉。未轉以前,重疊只是論秦如此之強;既轉以後,重疊只是論陳涉如此之微。」照他的意思,本文可分為兩大部分,第一部分由文章開首至「余威震於殊俗」,集中論六世艱苦創業,建立秦強大之基礎;第二部分則由「然而陳涉,甕牖繩樞之子」至文末「仁義不施,而攻守之勢異也」,論秦因施政方針錯誤,以致以陳涉之弱卻能推翻秦王朝,帶出秦亡之因由。然而,本人則認為本文可再詳分為六大部分,茲析述之。

第一部分:「秦孝公據殽函之固」至「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」
第一部分切入題目,論述秦堀起的過程:秦本身坐擁殽函之固與雍州之地,在天然地利上已佔優;而孝公更用商鞅推行變法,善用其地理優勢,富國強兵,擴充土地,使秦走上霸主之路。

第二部分:「孝公既沒,惠文武昭蒙故業」至「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」
接下來描寫繼任之秦君主繼承孝公之遺業,沿用舊策,領土進一步擴大,勢力日增,使六國諸候皆恐懼,不得不締盟合縱,以抗強秦。

第三部分:「當此之時,齊有孟嘗…」至「享國之日淺,國家無事」
這部分析六國最大之優勢:人才輩出。六國有眾多賢士,如戰國四公子孟嘗、平原、春申、信陵;又有出色的謀士如蘇秦、杜赫、齊明、周最、陳軫等;更有經驗豐富、曉勇善戰的名將吳起、孫臏、田忌、廉頗等。然而,六國的策略運用不及秦,秦懂得利用其地理屏障,不費一兵一卒,是以六國以百萬之眾仍不敵強秦之師。六國畏懼,紛紛向秦割地求和,得以苟延殘喘。

第四部分:「及至始王」至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」
此部分羅列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,所推行的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措施。對外方面,他大舉用兵北伐匈奴、南征百越,北築長城,以固藩籬。對內方面,他廢先王之道,焚書以愚民;盡收天下之兵器鑄為金人,削弱人民的力量以防叛亂。國防方面,他又以黃河及殽函為防守重心。

第五部分:「始皇既沒」至「遂並起而亡秦族矣」
本部分記敘始皇死後,陳涉揭竿起義,雖力弱而才智不及,卻令豪傑諸候紛紛群起響應,秦朝終迅速覆亡。

第六部分:「且夫天下非弱小也」至文末「攻守之勢異也」
最後一部分是議論,作者運用對比手法,以九國之師與陳涉的起義部隊作比較,總結秦能奪天下而無法守天下之原因,乃是因為始皇不施行仁政,以及不懂得攻守天下之勢。


結構分析

本篇文章結構嚴謹,《淵鑒》云:「此篇文勢,一步緊一步,如回風激水,蹙蹙漪,末乃其歸墟處也。」(3) 陳說岩亦曰:「全篇如許波瀾,只以一語收住,關鎖甚緊。」(4) 以下將就本文之結構作分析。

本文在結構上,有層層遞進、環環相扣的特點。文章鋪敘了秦國從小到大、由弱變強,併吞諸侯,建立統一、專制而強大的封建皇朝的過程,步步推進。但在盛極一時後,這樣強大的一個皇朝,卻被「斬木為兵,揭竿為旗」的陳涉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所推翻。這裏承接上文秦的強盛,巧妙地轉向描述秦被人民所推翻,使「秦強」和「涉弱」這轉折位置恰當地相連。之後文章再推深一層,將陳涉之軍與九國之師比較,而得出秦覆亡就在於「仁義不施」這結論。全文有條不系地舖述出秦自建立勢力以至顛覆一連串的史實,最後才發表議論,把所有史實串連起來,每部分皆緊密相繫,舖排非常出色。

此外,作者在文中也埋下了不少伏筆,做到前後呼應的較果。如文首寫秦地勢「據殽函之固,擁雍州之地,君臣固守,以窺周室。」寫到六國「叩關而攻秦」,秦人「開關而延敵,九國之師,逡巡而不敢進。」這個「關」正是指殽函之谷,該處地勢險要,因此六國難攻秦國易守,與前文「崤函之固」、「君臣固守」相呼應。後說始皇的施政,皆為「仁義不施,而攻守之勢異也」這論點舖路。後「天下雲集而響應,贏糧而景從,山東豪傑,遂並起而亡秦族矣」,亦與「燔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;隳名城,殺豪俊,收天下之兵……以弱天下之民」呼應,結構緊密。


藝術特色

1)以史實說理,具說服力

本文通篇皆以史實為憑,帶出議論,極具說服力。文中先把秦變強吞滅六國、一統天下建實,作者先把史事一一列舉,而非空泛地發表議論,說服力甚高。再者,作者一口氣列出一段段史事,給人一種無法反駁、無庸置疑的氣勢,更能使讀者信服。

2)活用對比

在寫作手法方面,本文善用對比手法去突出事物。最明顯的,便是以戰國時秦的強大久安,與始皇統一後的速亡作對比。(5) 秦之先王以仁義為手段,對內變法安固社稷,對外穩守為攻,善用本身的優勢,遂得以逐漸培養和擴張勢力,成為七國之中的霸主。而始皇卻「廢先王之道」,對外一味地用兵,對內又不安撫人民,反實行「弱民」之政,以至人心叛離,招致滅亡;對比鮮明。又,文中以秦兵與六國之兵作對比,秦「無亡矢遺鏃之費」,而「天下諸侯已困矣」;秦還「有餘力,而制其敝,追亡逐北」,六國卻損兵折將,「伏屍百萬,流血漂櫓」,對比非常強烈。如此誇張的手法也是為了突顯秦的強橫。文末的議論,作者又以陳涉與六國作比較 (6):陳的「鋤耰棘矜」,如何比得上六國的「鈎戟長鎩」?又陳的兵力不過是「謫戍之眾」,六國的軍力卻堪稱「九國之師」。陳能勝過六國,使秦走上滅亡的道路,背後一定有一個重大原因:「仁義不施」。這種對比,亦突出了此原因的重要。

3)善用排偶和誇張,舖張揚厲 (7)

在語言修辭方面,本文用了大量的排比和誇張,有極豐富的藝術較果。如「有席捲天下,包舉宇內,囊括四海之意,併吞八荒之心」,既排比又對仗,氣勢充盈,突顯秦銳不可當的野心;「追亡逐北,伏屍百萬,流血漂櫓;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河山」,這一連串排偶描寫秦如何席捲天下,充滿凶狠與霸氣,震懾人心。「數百之眾,轉而攻秦,斬木為兵,揭竿為旗」則把陳涉造反攻秦之事一口氣道出,連綿不絕的語氣,為秦亡之際,製造了緊張的氣氛。凡此種種,皆使文章讀來氣勢如虹,滔滔不絕,慷慨激切。

至於誇張,如前文所述秦國與六國之強弱對比,「無亡矢遺鏃之費」與「伏屍百萬,流血漂櫓」均是誇張的描述,目的在突出秦國之強。陳涉的「天下雲集而響應,贏糧而景從」也用了誇張手法,寫天下響應他的人如雲一樣多,如影隨形,深刻地顯示出秦眾叛親離。這些誇張的手法,都為文章增添了不少的藝術色彩。

4)用字精練

本篇用字精練,一字見意,足見作者遣辭用字的功夫。如「叩關而攻之」,用「叩」而不用「破」,點出了六國之軍只敢在關外守而無以攻入殽函。又「秦人開關而延敵」的「延」,用「延」而不用「抗」之類的字眼,乃呼應前文述殽函關易守難攻之勢,並帶出將敵軍「延」於外耗其體力之意,突顯其時間性。


〈過秦論〉上篇與中、下篇

歷來有不少學者認為,《過秦論》三篇應合而為一,作為一篇長文章閱讀,方能得其真意,單獨一篇不成文。林紓《古文辭類纂》:「《過秦論》三篇,合成一篇耳。第一篇專講氣勢。」(8)還有方孝岳《中國散文概論》:「若以意思深刻而論,那就非得有後二篇,不能見其剖析之精微了。」(9) 上篇內容已詳述,不再冗提;中篇分析秦王朝在統一天下後,沒有制定出正確的治國安邦之政策,而秦二世又未能改正始皇的錯誤,使秦處於水深火熱之中。(10) 下篇論述秦王朝在岌岌可危的困境下,秦子嬰缺乏救亡扶傾的能力,因此秦難逃滅國的厄運。(11)

依本人所見,《過秦論》三篇可作一篇看,但亦不妨獨立成篇,文章結構依然完整。若合為一篇看,文章在帶出「仁義不施」此論點後,始詳述始皇的政風,深入剖析他如何令致民心背叛;再逐一析述二世的過失,如何加劇秦的滅亡,認為他應該為秦亡負上最大責任。最後才寫到子嬰,無法在逆境中處理問題,令秦走上萬劫不復的境地。如此看來,通篇的結構也是層層遞進、從淺入深,是不可多得的文章。


結語

《過秦論》是賈誼的代表作,無論是研究西漢文還是研究賈誼文,此篇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《過秦論》上篇是非常出色的散文,不但內容言之有物,而且結構、邏輯嚴密,文采舖張流麗,把政論和文學共冶一爐,欣賞價值極高,是一篇典型的西漢政論散文。文中以高度概括的筆墨鋪排史事,赫赫有勢,有戰國縱橫家鋪張揚厲的風貌;又用歷史上興衰之跡深刻對照現狀,頗有戰國策士議論縱橫、雄辯滔滔之餘風。誇張和排偶的手法,也有西漢時賦體絢麗華美的影子,更影響了後世一些創作如唐代的賦文。若縱論上、中、下三篇,這樣的劃分亦開中國古代散文「史論」體裁的先河。(12) 無怪乎近代文學大家魯迅對賈誼的文章也給予高度的讚揚:「賈誼《治安策》、《過秦論》……皆西漢鴻文,沾溉後人,其澤其遠。」 (13)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註釋:

(1) 歷代皆多以上篇為最佳。林云銘《古文析義》:「三篇之中以此篇(上篇)最為警健。」方孝岳《中國散文概論》:「專以文辭翰藻來講,當然首篇最好,後二篇差得遠。」
摘自《先秦兩漢文學研究》,季羨林、張燕瑾、呂薇芬、費振剛 編,北京出版社, 2001 年,頁 340 。

(2) 金聖嘆《天下才子必讀書》:「『過秦論』者,論秦之過也。」林云銘《古文析義》:「《過秦論》乃論秦之過。」吳楚材等《古文觀止》:「《過秦論》者,論秦之過也。」
摘自《賈誼文賦全譯》,夏漢寧 譯,注,百花洲文藝出版社, 1996 年,頁 390 。

(3) (4) 《賈誼文賦全譯》,夏漢寧 譯,注,百花洲文藝出版社, 1996 年,頁 393~392 。

(5) (6) (7) 《新譯賈長沙集》,林家驪 注譯、陳滿銘 校閱,三民書局, 1996 年,頁 136~137 。

(8) 《賈誼文賦全譯》,夏漢寧 譯,注,百花洲文藝出版社, 1996年,頁394 。

(9) 《先秦兩漢文學研究》,季羨林、張燕瑾、呂薇芬、費振剛 編,北京出版社, 2001 年,頁 340 。

(10) (11) (12)《賈誼文賦全譯》,夏漢寧 譯,注,百花洲文藝出版社, 1996 年,頁 371~372 。

(13) 語出魯迅《漢文學史綱》。摘自《賈誼文賦全譯》,夏漢寧 譯,注,百花洲文藝出版社, 1996 年,頁 372 。



參考書目:

1)《正考古文觀止》,吳楚材 選注、宋晶如 註譯,鴻光書店,香港。
2)《賈誼文賦全譯》,夏漢寧 譯,注,百花洲文藝出版社,1996年7月,南昌。
3)《賈誼集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上海,1976年6月。
4)《賈誼集校注》,王洲明、徐超 校注,人民文學出版社,1996年,北京。
5)《新譯賈長沙集》,林家驪 注譯、陳滿銘 校閱,三民書局,1996年7月,台灣。
6)《先秦兩漢文學研究》,季羨林、張燕瑾、呂薇芬、費振剛 編,北京出版社,2001年12月,北京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isumimakino 的頭像
    kisumimakino

    我們搞GAG是對的

    kisumimak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